top of page

为总被误解的海外华人发声

今天,有一百多万中国人在非洲辛勤耕耘,我们修起了肯尼亚经济动脉蒙内铁路,也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大量的中国制造业工厂。因为殖民而工业化进程被耽误、物资依赖进口从而价格高昂的非洲,在与中国的合作中重燃起了Made in Africa的希望。

 

然而,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道路并非康庄大道。在西方媒体上,对中国企业的“抹黑”十分常见。中国企业往往被描述为盘剥非洲当地人的冷血资本家,而其中很多是片面甚至失真的报道。

微信图片_20200826194859.jpg

例如,在中国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以中国向非洲输出经济繁荣的典范形象深入人心的华坚鞋业,却被美联社等外媒指责虐待劳工,其对数千名埃塞俄比亚当地员工所付薪水极低,低到让他们无法维持生计。除此之外,这个埃塞俄比亚最大的鞋类出口企业对当地员工的“中国特色”军事化训练,比如跑步、每天早晨喊口号、唱“团结就是力量”等现象,也一度被BBC、德国之声等西方媒体推上人权争议的风口浪尖。

 

就中国人如何更好融入非洲社区这一话题,来自北京的高中生Nacy来到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进行了深度调研。

微信图片_20200826194918.jpg

在调研过程中,Nancy采访了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官员、大学学者、非政府组织工作者、国际媒体记者——包括写过中国企业负面报道的国际媒体记者,也采访了大量的中国企业,走进了当地的中餐馆、华人超市等华人社区。

 

她发现,无论是大型中国企业,还是“中国市场”里的华人商贩,这些人虽然生活在非洲,却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生态系统。他们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与当地人、当地其他外国人,缺乏深度沟通。如果能够把中国人在非洲的真实情况和故事展示给外国人,是否能够逐渐打破国际媒体对于华人移民的刻板印象呢?

她也意识到了,其实在非洲的中国人并不能轻易地把自己的故事和声音传到国际舞台上。

首先,英语是一个障碍。尽管许多非洲华人能说英语,但是远没有到能与西方人讨论复杂问题,或者写出适合西方受众的文章的程度;其次,非洲的中国企业和华人,既受到公司规定的约束,也受到“言多必失”的传统文化影响,并不愿意也并不能轻易与国际媒体接触、接受采访;除此以外,缺乏对国际话语的了解,也导致非洲的中国企业即便愿意发声,往往也是“鸡同鸭讲”,在国际上宣传效果也不好。

怀着在国际舞台上讲述海外华人真实故事的想法,Nancy在中南屋的支持下发起了“海人华人之声”项目(简称VOCO项目),搜集海外华人的故事和声音,用英文展示给外国读者。

 

虽然这是一个还非常新、处于雏形的项目,在短短数个月的时间里,越来越多同样接受国际教育的中国学生加入其中,成为了写作者、翻译者团队的一员,有一些知名学者也表示愿意加入进来提供咨询建议。

 

还有一些西方媒体人也找过来,采访Nancy,想了解华人在非洲的情况——其实,有的时候国际媒体只是真的不了解海外华人的现状,又苦于找不到愿意接受采访的华人而已。

 

今天,VOCO项目还在持续发展,而这个华人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的课题也将继续。

参与非洲女性割礼话题

反割礼2.png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女性割礼是指所有非因医疗因素而涉及割除女性部分或全部外生殖器,或是对生殖器官造成其他类型伤害的手术。在肯尼亚,今天割礼最悄然盛行的三个部落为索马里、马赛、桑布鲁。在传统文化里,割礼象征着纯洁,部落的男人们也只会选择受到割礼的女人结婚。割礼会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在非洲,有许多西方NGO活跃的声音,呼吁废除割礼习俗,可中国人的参与并不多。

 

2017年,中国人首次参与到非洲女性割礼这个话题中来。中南屋将割礼救援主题开设成调研项目,在肯尼亚偏远地区开设割礼救援中心并招募中国的学生,作为老师培训他们如何进行国际调研和开展实地项目。这些中国学生交的学费的一部分,会捐助到非洲偏远乡村支持其割礼援救工作。同时,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这些中国学生还会尝试通过帮助销售反割礼中心女孩的手工品到中国、以及公益筹款的方法,进一步为这些女孩带来帮助。

 

2017年7月,中南屋带着14名中国学生,来到了肯尼亚东部Oloitoktok镇调研。在这里,他们准备援建一个割礼救援中心,帮助从割礼习俗逃脱出来的女孩子们提供一个栖身之所。同时在肯尼亚期间中南屋还会再次开展需求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和筹备后期的社区教育、技能培训、妇女赋权、救援后再融入等系列项目,帮助实现救援中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马赛女孩的长期发展。

反割礼.jpg
bottom of page